在江西德兴的层峦叠嶂中,大茅山如一幅苍劲水墨画铺展天地。它不仅以奇松怪石、飞瀑流泉勾勒自然胜景,更在沟壑深处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往事 —— 这片被方志敏称为 "闽浙赣皖红色堡垒" 的土地,每道山梁都镌刻着先烈的足迹,每缕山风都在传唱永不褪色的信仰之歌。
一、梧风洞:血色丰碑矗立林海
踏入梧风洞景区,首先触达的是邵伯平烈士墓的肃穆气场。这位弋阳青年在 1925 年便以共青团员身份投身革命,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发动弋横起义,从区委书记到县委书记,将革命火种播撒赣东北。1935 年,他在大茅山开展游击工作时被俘,面对敌人铡刀笑言:"共产党人的骨头比铁硬。" 如今,墓碑静卧在苍松翠柏间,碑顶的红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960 年,邵式平省长在此写下《菩萨蛮》:"伯平党性坚似铁,哪怕牺牲和流血",词中滚烫的字句,让七十载光阴也未磨平烈士的精神锋芒。
沿石阶上行百米,八角形的三百烈士纪念亭映入眼帘。1935 年 1 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突围后,300 名伤病员隐蔽梧风洞疗伤。清明前夕,国民党四十三旅的围剿打破了山谷的宁静,这些连握枪都困难的战士用树干、石块构筑工事,在马溪河畔血战至最后一人。1987 年落成的纪念碑上,方志纯题词 "笔架山高,马溪水长"—— 笔架山的峰峦如巨笔朝天,马溪的流水似长歌当哭,将那场悲壮的战斗永远定格在赣东北的记忆里。
二、红色基因在山水间流淌
大茅山的红色脉络远不止于此。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核心游击区,这里曾是方志敏 "红色省会" 的外围屏障,苏维埃政府的标语至今仍在岩洞壁上依稀可辨。当地老人常说:"大茅山的每块石头都沾过烈士的血,每棵松树都听过红军的歌。" 这种精神传承在当代有了新的注脚 —— 如今的梧风洞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游客们触摸着邵伯平就义时的岩石,在三百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听讲解员讲述 "一根皮带分着吃" 的艰苦岁月。
更令人动容的是红色故事的当代演绎:景区将革命历史改编成沉浸式情景剧《马溪魂》,当演员们在瀑布前重现战士们高唱《国际歌》就义的场景时,常有观众泪湿衣襟。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党员在留言簿上写道:"原以为只是看山玩水,却在大茅山读懂了什么是 ' 信仰 '。"
三、当青山守护红色记忆
大茅山的巧妙之处,在于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浑然交融。笔架峰的三叠石如巨笔朝天,恰似先烈们未写完的革命诗篇;仙女潭的飞瀑跌落成雪浪,仿佛在冲刷历史的尘埃。景区特意保留了当年红军的隐蔽山洞,洞口的野杜鹃每年四月都会绽放如血,当地人称之为 "烈士花"。
这种守护不仅是纪念,更是传承。近年来,大茅山推出 "重走红军路" 体验项目:游客们背着仿制的米袋穿越原始森林,在当年红军搭建的草棚遗址前学唱革命歌曲。最特别的是 "红色研学套餐"—— 孩子们在向导带领下寻找岩壁上的苏维埃标语,用拓印技术将历史 "带回家"。
四、从革命热土到精神坐标
站在大茅山主峰远眺,赣东北的群山如波涛起伏,而这片土地的精神海拔早已超越物理高度。邵伯平就义时年仅 29 岁,三百烈士中多数人未留下姓名,但他们用生命在大茅山刻下了永恒的坐标。正如纪念亭楹联所书:"热血染红千嶂绿,忠魂化作万峰青"—— 当游客在 22℃的山风中感受清凉时,触摸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先烈们用体温焐热的信仰温度。
大茅山的故事证明:真正的红色文化从不是冰冷的历史标本,而是流动在山水间的精神血脉。当你在梧风洞听见松涛呜咽,那是先烈在诉说未竟的理想;当你看见马溪水奔腾不息,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奔涌。这座赣东北的山峰,终将以自然与历史的双重厚重,成为中国人精神谱系中永不褪色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