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薄雾笼罩下,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一幅水墨画卷。枝桠间,蓝黄交织的灵动身影不时掠过 ——“这是蓝冠噪鹛,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这片林海就是它们的家园。” 护鸟员罗秋连屏息凝视,轻声介绍道。作为全国唯一以森林鸟类命名的国家级保护区,这里正上演着人与鸟儿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
为守护这群珍稀生灵,保护区组建了一支 “全天候” 守护队伍。每日晨曦微露,护林护鸟队员便开启监测工作,重点观察鸟类繁殖行为;白昼间,他们穿梭林间巡查栖息环境;夜幕降临时,还要开展突击排查,杜绝潜在威胁。“蓝冠噪鹛对环境极为挑剔,我们每周都会清理河道,确保它们有洁净的生活空间。” 志愿护鸟队队员汪英福边说边展示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巡查数据。
如今,保护区的守护网络早已突破人力边界。无人机编队每日巡航,精准覆盖 90% 的核心区域;高清摄像头 24 小时 “站岗”,构筑起智能监测防线。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 年初,赣浙皖三省四地打破行政壁垒,签署生态共建公约,联合执法队穿梭于省界之间,打通 5 条生态廊道,共享科研数据,为候鸟迁徙架起 “空中高速路”。
随着生态价值的日益凸显,观鸟旅游在婺源蓬勃兴起。保护区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同时,匠心打造 110 公里 “翼境婺源” 观鸟长廊,串联起多条精品线路与 10 个示范基地,每年吸引超百万观鸟爱好者慕名而来。为激发公众参与保护的热情,“观鸟助手” 小程序应运而生,如今已汇聚 1.2 万条民间观测记录,这些 “云端数据” 正助力科研团队绘制更完整的种群基因图谱,让保护工作迈向精准化、科学化。
在婺源,薄雾中的鸟鸣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