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下的黄沙岭乡黄沙村,西瓜大棚基地迎来了丰收季。远远望去,连片的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掀开棚膜,一个个滚圆的西瓜披着墨绿条纹外衣,密密麻麻地卧在青藤间,随手拨开叶片,就能看到瓜皮上闪烁的露珠 —— 村民们正忙着采摘、称重、装车,筐子里的西瓜堆成了小山,田间地头尽是丰收的欢笑声。
"今年行情好得很!批发市场的订单排到了下周。" 广信区万晴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饶传晴擦着汗笑道。基地采用自育秧苗、统一管护的标准化模式,全程施用有机肥,培育出的西瓜个个沙甜多汁。更让人惊喜的是,这片西瓜地成了村民的 "家门口就业站"—— 采摘期每天有 20 多位村民忙碌在棚间,剥瓜藤、搬西瓜、分拣装箱,像村民何逵万这样的熟练工,干上一周就能增收千元,"既能照看家里老人,又能赚点零花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黄沙岭乡的 "西瓜经" 越念越活。当地以 "党建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为抓手,流转村集体土地建成标准化大棚,邀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从育苗到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如今走进黄沙村,成排的大棚不仅是产业风景,更成了乡村振兴的 "动力引擎"—— 西瓜藤上结出的不仅是甜美的果实,还有村民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下一步要打响 ' 黄沙西瓜 ' 品牌。" 乡党委书记谢世晟望着连绵的瓜田规划着蓝图。除了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当地还计划开发西瓜采摘游、文创周边等业态,让这颗 "甜蜜果实" 不仅甜在舌尖,更能甜透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当满载西瓜的货车驶离田野,留下的是泥土的芬芳和村民们对好日子的憧憬,这片瓜田正成为黄沙岭乡最亮眼的产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