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浙皖三省交界的群峰褶皱里,大茅山如一部摊开的古籍,在岁月中静卧了千年。山为脊梁撑起天地,水作血脉滋养万物,林似衣衫轻覆肌理,而贯穿这部典籍的,是一章滚烫的红色史诗,与一阕空灵的山水牧歌。秋冬时节的大茅山,像被天地打翻了调色盘——漫山炽红,既是枫叶与水杉的恣意盛放,更是深植土壤的革命基因在燃烧,它们与盘旋的山路、静淌的溪岸、巍峨的峰峦相和,吟唱着关于信仰、坚守与生命的永恒长调。
红色恋歌:信仰铸魂的山河记忆
大茅山的底色,是革命先烈用热血与信念浸染的赤朱。踏入梧风洞的那一刻,便仿佛走进了历史的肌理。翠竹掩映间的那座六角凉亭,绝非寻常歇脚之处,它如一座精神灯塔,在葱郁的绿意中,照亮一段不可磨灭的过往。
亭内的烈士纪念碑,是嵌在这片土地上的沉重印记,镌刻着土地革命时期最悲壮的篇章。当年,粟裕、刘英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浴血鏖战,三百余名伤病员长眠于此,大茅山便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脉。它将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内核深深接纳,成为闽浙赣皖革命文化谱系中,一个鲜活且厚重的坐标。
岁月流转,这段历史已化为强大的精神磁场。每年,无数寻访者慕名而来,他们并非单纯的游客,而是追寻文化根脉的朝圣者。山水因之有了温度,每块岩石都在低语,每缕清风都在传颂,让那段峥嵘岁月从未远去。红色,成了大茅山最深情的底色,如同一曲绵延不绝的恋歌,在山谷间代代相传。
青绿诗行:农垦岁月的生命交响
若说红色是大茅山的灵魂,那漫山青绿,便是它坚韧的血肉,书写着另一段热血传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怀揣理想的垦殖队员挺进这片荒山野岭。他们披荆斩棘、伐木垦荒,筑路引水、开荒种粮,把青春与汗水都浇灌在这片沉寂的土地上。当年亲手栽种的水杉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整齐排列在逍遥路旁,像列队的卫士,守护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秋冬之际,水杉林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浅红渐次深绯,金黄过渡赭褐,层层叠叠的色彩在山间铺展,如燃烧的火焰,似天边的霞光。“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这自然的造化,更是奋斗的勋章。每一棵树都像跳动的心脏,在风中奏响生命的强音;整片林子则如巨幅油画,以天地为幕,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定格成永恒风景。

这些挺拔的水杉,是梧风洞的标志性景致,更是大茅山农垦记忆的“活化石”。它们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与奉献,让那段激情岁月在山水间永不褪色。
山水清音: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奏
大茅山的美,不止于浓墨重彩的色泽,更在于流淌其间的声音——那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天籁。
漫步逍遥路,宛如步入有声有色的仙境。秋风掠过彩林,沙沙作响,是大自然的私语;步道桥下,溪水潺潺,倒映着五彩山峦,上演着光与影的魔术;远处群峰连绵,层林尽染,云雾缭绕的山尖时隐时现,为秋日画卷添上几分朦胧诗意。
藏于深山的仙女潭,是这山水清音中最灵动的音符。潭水如名,带着几分仙气与传说。山泉从石缝中渗出,汇聚成一汪碧玉,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周围的岩石被流水打磨得温润光滑,青苔为其披上柔软的绒衣。坐在潭边,能听见山的脉动,感受水的呼吸。这份静谧,与红色历史的壮烈、农垦岁月的炽热形成奇妙共鸣,让大山既有铮铮铁骨,亦有脉脉温情。
笔架山形如奔马,彰显山的雄浑;观音瀑声似鸣琴,奏响水的韵律;云海浩渺如梦境,演绎天的浪漫;晨曦初露暖山河,描绘光的温度。在这里,每一处自然景致都承载着文化意蕴,每一片风景都在参与这场永不落幕的山水盛会。
文旅和鸣: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今日的大茅山,并未沉溺于历史荣光与自然馈赠,而是以文化为弦、旅游为指,奏响传统与当代的和谐乐章。
与上饶美术馆共建的“艺术疗愈基地”,让红色与农垦题材的艺术作品走出展厅,在林间水畔焕发生机。描绘革命岁月的画作倚树而立,展现垦殖生活的雕塑临水而居,书画与山水对话,历史与艺术交融,文化的力量在自然中愈发醇厚。
“重走红军路”的沉浸式体验,让来访者循着先烈足迹,在青山绿水中触摸历史温度;“农垦生活营”的互动活动,让年轻人亲历拓荒艰辛,读懂奋斗的意义。这些创新实践,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让今日足迹与昨日征程重叠,让文化在体验中传承,在创新中生长。
大茅山用实践证明:最好的文化保护,不是将其封存于博物馆,而是让它融入时代浪潮,在每个来访者心中焕发新生。
恋歌未央,清音长流
大茅山,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它是一阕写不完的红色恋歌,眷恋着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信仰;它是一曲听不尽的山水清音,回荡着自然本真与文化回响。
在这里,红与绿不是对立的色彩,而是精神的共生——红是信仰的底色,绿是生命的延续;山与水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流动的文明——山立风骨,水养文脉。
当夕阳为笔架山镀上金边,当马溪水在月光下泛着银波,大茅山在星辉中静静伫立。它见证过烽火硝烟,守护着太平岁月,如今正以最诗意的姿态,等待每个懂它的人前来倾听。
这就是大茅山——以红色信仰铸魂,用绿色传奇作笺,在时光长河中永远鲜活,永远明亮。它的恋歌未央,清音长流,在每一个季节里,向世界诉说着生命的绚烂与文化的永恒。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










您当前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