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跨越近九百年的文化对话在灵山景区拉开帷幕 —— 纪念辛弃疾诞辰 885 周年主题展览于景区游客中心正式开展。当游客踏入展厅,仿佛穿过时光的长廊,在文字、影像与笔墨间,沉浸式邂逅 “词中之龙” 的豪迈风骨与诗意人生。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公元 1140 年生于山东济南。这位南宋词坛巨擘的一生,与江西上饶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羁绊。民间流传 “辛词十分好,七分写上饶”,并非虚言:他在上饶度过了 27 载光阴,这段岁月既是他人生的重要篇章,更是其词作创作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他共写下 465 首词作,仅在带湖居住时便创作了 228 首,其中不乏《清平乐・村居》的恬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怅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野趣,以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豪情,一首首均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绝唱,让上饶的山水与人文,永远镌刻在辛词的字里行间。
而灵山,更是辛弃疾在上饶岁月里的 “知己”。南宋淳熙八年,42 岁的辛弃疾选择退隐上饶,在灵山脚下、带湖之滨修建了属于自己的 “稼轩新居”,并自号 “稼轩居士”。此后,灵山的峰峦、带湖的波光,便成了他寄情抒怀的载体 —— 他常漫步山间,与友人在此吟诗作赋,将对山河的热爱、对人生的慨叹,都融入笔下。其代表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便是为灵山而作:“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词人以如椽巨笔勾勒灵山壮景,将连绵山峦比作奔骋的万马,将湍急溪流喻为飞溅的玉珠,文字间既有山河的雄健气魄,更藏着他未改的豪情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本次主题展览以 “回望稼轩” 为核心,系统梳理了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一生轨迹与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展览打破传统展陈的局限,不仅通过书法作品再现辛词的笔墨韵味,陈列珍贵的生平文献还原历史细节,更引入数字化互动装置 —— 观众可通过触屏翻阅辛词注释、聆听词作朗诵,甚至 “穿越” 回南宋,感受辛弃疾创作时的场景。多样的展陈形式,让千年后的人们得以跨越时空,深度品味辛词的隽永意境,读懂这位伟大词人的精神世界。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