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临近,江西上饶市广信区望仙乡的望仙谷景区内,夏末的余温尚未完全褪去。每当夜幕降临,悬崖之上的民宿便亮起千盏灯火,流光映着岩壁,宛如 “天上宫阙” 般梦幻;身着汉服的游客穿梭在山谷街巷间,衣袂翩跹,仿佛一不小心踏入了现实版的 “仙侠世界”。谁能想到,如今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旅画卷之下,藏着一段从 “生态伤疤” 到 “绿水青山” 的逆袭故事。
从 “石材基地” 到 “牛奶河”:无序开采留下的生态之痛
望仙谷所在的望仙村,坐落于灵山北麓,拥有世界罕见的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 —— 这份独特的地质禀赋,曾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岗岩板材生产基地。鼎盛时期,全村聚集了近 200 条花岗岩生产线,机器轰鸣昼夜不停,石材加工一度成为当地经济的 “支柱”。
然而,繁荣的背后是沉重的生态代价。“那时候无序开采太严重了,工艺又落后,空气中到处飘着粉尘,连呼吸都觉得呛人;峡谷里的溪水被加工废水污染,变成了浑浊的‘牛奶河’,鱼虾都不见了踪影。” 望仙村党支部书记徐思林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难掩惋惜。裸露的山体、废弃的矿坑、污染的溪流,昔日秀美的山村,渐渐被蒙上了 “生态伤疤”。
关停整改 + 生态修复:为山水 “疗伤”,谋转型之路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在 2007 年果断按下 “暂停键”—— 全面关停望仙乡所有石材加工产业,彻底切断污染源头。与此同时,一场针对 “生态伤疤” 的修复工程同步启动:对废弃矿坑进行回填平整,对破损山体开展植被复绿,对污染溪流实施清淤净化,一点点为这片山水 “疗伤”。
生态修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修复后的山水产生持久价值,成为当地思考的关键。经过多方调研,望仙乡决定依托灵山的自然景观与村落的人文底蕴,引入专业文旅公司,探索 “生态 + 文旅” 的转型路径。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团队始终遵循 “尊重自然、融入自然” 的理念,不搞过度开发,而是让人造景观与山水地貌和谐共生。
如今再走进望仙谷,当年的废弃矿坑已变身 “悬崖咖啡馆” 与 “峡谷观景台”,游客在此可凭栏远眺峰林云海;曾裸露斑驳、落差达 120 米的岩壁上,建起了悬空栈道、悬崖民宿与灯光系统,夜晚灯光亮起时,岩壁与灯火交织,“悬崖上的仙侠世界” 就此诞生 —— 生态伤疤被抚平的同时,更转化成了独一无二的文旅 IP。
文旅爆火带动 “共富链”:村民返乡创业,10 万人受益
“‘悬崖仙侠世界’在网络上走红后,变化太大了!不仅我们本地人吃上了‘旅游饭’,周边乡镇的上下游行业也跟着火了,好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主动回来创业。” 徐思林的话语里满是欣慰。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目前望仙谷周边乡镇的民宿数量已超千家,农家乐近四百家,直接或间接受益的民众达 10 万人,户均年增收约 25 万元。
望仙村本土青年吴文强,是第一批抓住机遇的返乡创业者。“刚开始回来就开了家小民宿,后来看到游客喜欢穿汉服拍照,又加开了汉服馆,去年索性再开了家餐馆,主打本地乡土菜。” 他笑着说,每逢节假日高峰期,餐馆一天的营业额能冲到 5 万元,单靠民宿一年营收就超 200 万元,事业版图越做越大。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彼此照亮。” 另一位返乡青年王斌,也看中了望仙谷的文旅潜力。不同于传统民宿,他瞄准追求高品质体验的客群,打造了一家 “轻奢 + 自然” 风格的精品度假民宿,从装修到服务都融入本地文化元素。不仅如此,王斌还在规划当地最大的户外营地,计划通过露营、手作体验等活动,把望仙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手艺展现给更多游客。
国际游客慕名而来:中国乡村美景惊艳世界
望仙谷的魅力,不仅吸引着国内游客,也让外国友人驻足。来自厄瓜多尔的克里斯琴(Cristian Fernandez),在假期开启了他的中国旅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刷到望仙谷的照片 —— 悬崖灯火、山谷古村的画面瞬间击中了他,当即把这里列入行程。“我太喜欢中国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村庄了,望仙谷真的很美丽、很神奇,在这里能感受到大自然与建筑之间那种奇妙的联系,太不可思议了!” 克里斯琴的赞叹,正是望仙谷从 “生态逆袭” 到 “文旅出圈” 的生动注脚。
如今,随着白露节气的到来,望仙谷又将迎来新一季的景致 —— 山间薄雾渐起,枫叶初染,悬崖灯火与秋景相映,更添几分诗意。从 “石材基地” 的生态之痛,到 “仙侠秘境” 的文旅新生,望仙谷的蜕变,不仅是江西上饶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缩影,更书写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实践。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