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 余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与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江西万年神农宫地下溶洞,循着石笋的生长纹路展开实地考察,一场关于古气候密码的解码行动在 “江南第一洞” 中悄然进行。这场高端学术活动不仅揭开了神农宫石笋的科研面纱,更让这座藏着 “地球档案” 的小城成为文旅新焦点 —— 如今的万年正以 “石笋文化” 为纽带,让亿万年地质遗产与千年人文底蕴在保护与利用中焕发新生。
石笋里的 “天然实验室”:藏着地球的气候记忆
步入神农宫 5000 多米长的溶洞长廊,钟乳石在灯光下幻化出万千姿态,地下河潺潺流淌,瀑布溅起的水雾浸润着空气。但吸引专家们目光的,是那些不起眼却藏着 “大秘密” 的石笋。“这里的石笋铀含量高且生长迅速,还有文石与方解石的特殊组合,是高分辨率古气候重建的绝佳载体。” 西安交通大学程海教授的评价道出了神农宫的独特价值 —— 作为罕见的 “天然实验室”,这里的石笋已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诸多突破性发现,张海伟教授团队便据此重建了中国东南地区万年水文气候变化序列,甚至揭示出良渚文化衰亡与古代极端气候的关联,相关成果屡登《Science Advances》等顶级期刊。
如今,这些 “地球的记录员” 不再只是实验室标本。在神农宫的 “石笋解码” 科普课堂上,游客能亲手触摸石笋表面的生长层,听讲解员解读 “每一道纹路都是一次气候变迁” 的奥秘。暑期以来,这里已接待上万名师生,成为炙手可热的自然研学基地。
从科研高地到文旅胜地:“石笋文化” 激活多元体验
万年的巧思,在于让珍贵地质资源 “活起来”。近年来,当地在严守 “共抓大保护” 原则的基础上,通过 “科研 + 文旅” 的融合路径培育 “石笋文化”:规划中的考古挖掘与石笋解码探源体验馆,将用科技手段重现古气候研究过程;改造升级的仙人洞遗址陈列馆,把 “石笋密码” 与万年 “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 的底蕴串联,形成 “地质探秘 + 人文寻根” 的独特动线。
对于普通游客而言,神农宫的魅力远不止于科研。洞内常年保持凉爽气温,即便盛夏也需备上薄外套,钟乳石与灯光交织的奇幻景观适合拍照打卡;景区周边的陶艺体验工坊里,可亲手制作承载千年制陶工艺的纪念品,成品还能直接快递到家。若时间充裕,不妨联动景德镇开展 “陶与瓷对话” 研学游,在万年探稻源、解石谜,再去瓷都赏窑火,感受赣鄱文化的深度脉络。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