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是上乘丰饶之地,向上富饶之城。上榜“亚洲100热门目的地”,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王安石赞誉上饶“山水有精神”,释觉范赞叹“江南山水冠天下,上饶山水冠江南”。
上饶文脉“万年长”。上饶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世界最早陶器发掘地”,理学大师朱熹、铁路之父詹天佑、爱国英雄方志敏等是上饶人的杰出代表。
上饶山水“有精神”。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龟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婺源篁岭等7个世界级文旅资源;全市4个5A级景区、35个4A级景区。“三清天下秀”、“龟峰天下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晒秋、“悬崖仙侠世界”望仙谷、“过几天神仙日子”葛仙村、“一梦到徽州”婺女洲、“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等旅游品牌名扬四方。
上饶创造“活跃跃”。上饶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创新创造的基因,今天的上饶大地,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预言:“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正朝着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迈进。
为更好地宣传推介上饶丰富资源和厚重文化,反映上饶城乡变迁和上饶人创业精神,上饶文旅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设【文艺上饶】专栏,重点选发以上饶元素为题材的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字数3000字以内为主。本栏目暂拟每周六推出,属公益宣传,文稿来源于社会推荐或作者自荐,有的来源于网络,推送后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来稿和荐稿,邮件主题请标明“文艺上饶投稿”,已发表或获奖作品请在文后注明发表或获奖时间、刊载媒体或所获奖项,尽量附150字以内作者简介。电子邮箱:sr8215716@163.com。网上有链接的可微信号联系荐稿:13320136566。名家写上饶的作品或已在大报大刊大网发表或大赛获奖作品优先刊发。
我一直认为观美景如同谈恋爱,悦于目,甜于心,幸福于分分秒秒。想美景就像想恋人,急于相见,又羞羞怯怯的。见我梦中的恋人铜钹山,是早有的心愿,没想到机会来得是如此突然。当接到中国散文年会和《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通知,参加铜钹山“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颁奖会的通知时,竟不敢相信这么快就和铜钹相会了。我首先想到的甚至不是我的散文作品登上了“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这一殊荣,而是可以了却与铜钹山会面这一久有的心愿。铜钹山在江西上饶的广丰县,说实话,距北京可谓千里之遥,她的雄伟远不能与五岳中的任何一座山相比;她的奇丽也不能和黄山、九寨沟、张家界相提并论。但在京城早已听朋友说,她似一位静坐闺中待人识的美少女,所以散发着其他名山大川不可比拟的诱惑。铜钹山何以有此魅力?离京赴上饶前,我特意翻阅一些资料,发现在她众多的景点中,有一处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那个景点叫红军岩。这不能不说与我的身份有关。我是一名老兵,一名从军三十年的军人,一直对红色圣地发自内心地崇拜。我有个习惯,不管是出差还是旅游,只拣红色圣地走,特别是有红军遗迹的地方,我都会去拜谒。铜钹山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她的山中有一座著名的山峰——红军岩嘛,我为自己找到了倾心铜钹的充足理由。
据我所知,全国叫红军岩的地方不下三四处,但铜钹山红军岩的来历最能打动人心,听了她的故事不能不使人对她肃然起敬。江西是红色革命老区,红色圣地不胜枚举,举世闻名的就有红色南昌、红色井岗、红色瑞金等,哪个名字都足以使这块红色土地映照千秋。而我对红军岩的崇敬,是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远比中学时代读到的“狼牙山五壮士”更能让我的心灵震憾。这故事发生得早,跳崖的红军战士有21人之多,比“五壮士“多出16位壮士,可谓悲壮更甚,惨烈更甚。还有她的红色,是狼牙山不能比拟的,这红不是红在书本上,也不是红在山峰上,而是红在岩石的最深处,每一颗晶粒体都红得让人心醉,让人心碎,让人心愧。
我从广丰县出来叩拜红军岩,和我同行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虽然正值寒冬,看得出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虽然大家的心情和我并不一样。车子在起伏蜿蜒中抖动着我的万千思绪。柏油路像一条黑色的长袖随风起舞,身旁偶尔有水的亮色闪过,告诉我这里有山水环绕,当我看到一汪清水的时候,红军岩就在前面突兀地竖立起来了。陪同我们的铜钹山管委会主任毛小东轻轻地叫了一声:“红军岩到了”。就这一声,却重重地拨动了我的心弦。虽是傍晚时分,我仍看到了那耀眼的红色在暮色中挺拔向上,直参苍穹,把整个朦胧的群山支撑得有了几分诗意。我看到的只是红色的轮廓,并且是在运动之中,即使是这样,我仍从这轮廓中看到了红色的脸膛,像熟透的红高粱的红色。尽管经受了世界上最残酷硝烟的烧烤,但目光依旧炯炯,眼神依旧如炬;她的身影高大,从容,虽有遍体鳞伤,每滴鲜血中映出的钢铁般的意志而后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精神,仍像燃烧的云霞,让从此以后的天空云蒸霞蔚。
这红色的峰岩是竖起的箭头吗?顺着它的指向我的思绪追溯到了1931年,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起步,正在蹒跚走路,广丰县委是党引燃的一颗火星,还未蹿起火苗,即遭到国民党的围追清剿,为了保留火种,他们将县委迁至铜钹山区的高阳。火种的迁移必将画出一道红色的轨迹,扬起一面鲜红的旗帜,当然也引起黑暗势力的极大恐慌,一个多月后,赣东北苏区红军主力开赴闽北作战,国民党的“江、广、浦联防队”就纠集匪徒500多人直扑高阳。据说那是1932年农历二月初一的清晨,留下来保卫县委的少量红军战士正在出操,突然遭到匪军的袭击。仓促之间,县委江书记和红军战士抢占了七岩,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
群众撤了,匪徒把红军占领的七岩重重包围了起来。红军战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战斗从早上打到傍晚,子弹打光了,匪徒还在一步步逼近,这时他们已退到七岩的绝顶。“宁可为革命壮烈牺牲,也不能被匪徒抓去当俘虏”,活着的最后21名勇士,高呼着“红军万岁”这句响彻云霄的口号,纵身跳下悬崖,鲜血溅满了铜钹山的沟沟壑壑,鲜血渗透了铜钹山的峰峰岭岭。从此铜钹山变成了丹岩红崖。不久后这里的大小山峰都化作了红军战士,使白色的、黑色的匪徒闻风丧胆。
为纪念红军战士跳崖也不当俘虏的英雄壮举,人们把渗透红军鲜血的七岩改为“赤岩”,即现在的“红军岩”。
顺着红色箭头再回到现实中的时候,我已站在红军岩下,故事已过去了70多年,但让我久久走不出那种悲痛和惨烈的情怀。
面对红军若,我双膝跪地,深深叩下一名后来者的头颅,第一叩是我对红军战士的敬仰,第一是我对革命先烈的赞佩,第三叩是我对用生命为共和国奠基者的感恩。
岩下长出了翠绿的小草,为这巍峨屹立的岩峰捧出生命的礼赞,那可是当年红军战士遗落的心愿?小草本是翠绿的,可在这里竟有了红色的意味。我一遍遍抚摸这褐红色的岩壁,仿佛闻到了红军身上的气息,气息中有不屈的精神,有不倒的信仰,有视死如归的无畏,更有为了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我抚摸的红岩是红军的肌肤吗?我面对的红峰是红军的灵魂吗?这时似有一个声音穿越历史从远处走来,撞击着我的耳鼓: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他的死比泰山还重。红军岩不是泰山,铜钹山也不是泰山,可这里的每座山都是红军的化身,每座山峰上都刻着红军的英名。站在红军岩前我望到了铜钹山上的九仙山石林、铜钹山尖、红豆杉等一处处迷人的景区。还有对面的高峡湖,湖光潋滟,清澈碧透,在群山的环抱里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可鉴容颜,可鉴心志,可鉴灵魂。
据当地人说,红军岩非常有灵性,在这里许下的心愿,只要不是违法缺德的事,都会在一年内得到验证,所以来铜钹山的人都会来拜印红军岩,然后在这里许个愿,不用烧香,不用磕头,只需注视着红军岩把右手放在左上胸,默念你的心声。我是个无神论者,但对这样的传说还是信以为真的,因片红军岩不是神山,这山,这土,这石,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红军鲜血半个多世纪的滋润,红军的血里是有信念的、是有足够钙质的、是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的,而这些是每个人,无论是今天的人还是未来的人,只要想做一个正直的人所必不可缺的。和所有来铜钹山的人一样,我也对着红军岩默默许下一个心愿,愿天下太平,世界和平,中华民族永享盛世平安。
临离开红军岩时,我抓了一把岩下的红色泥土,用手帕小心翼翼地包好,装在了离心脏最近的地方。
回到北京那天,我带着泥土来到天安门广场,在五星红旗和英雄纪念碑下,把它高高举过头顶,红土与红旗相映。此时,我知道英雄在天有灵,一定能看见他们78年前最后的理想,早已被新中国实现在中华大地上,那高高飘扬的旗帜上,也有他们洒下的鲜艳的、夺目的、永不改变的红色。(原载《名家笔下的上饶》)
作者简介:张国领,1960年生,河南禹州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任《中国武警》月刊主编。著有《张国领文集》11卷。长诗《血色和平》获全军文学作品一等奖。散文集《男兵女兵》获全军新作品二等奖、武警文艺奖一等奖。
来源:上饶文旅之声
终审:谢华杰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该篇文章来源:上饶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