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兴市龙头山乡的层峦叠嶂间,藏着一处被时光温柔浸润的 “石头秘境”——隐居・石头部落。这片占地 25 平方公里的山水画卷里,鹅卵石砌就的古村落依山就势,省级非遗技艺在青石板间静静流淌,明清古建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 “现实版世外桃源” 的静美图景。
一、石砌时光:非遗技艺雕琢的 Living 博物馆
踏入部落,最震撼的当属鹅卵石民居营造技艺构筑的建筑奇观。这些外墙由洎水河鹅卵石垒砌的老房子,是江南乡土建筑的活标本。当地百姓就地取材,以糯米浆混合石灰、稻草为黏合剂,将圆润的鹅卵石堆砌成墙,内部辅以榫卯结构支撑,既坚固抗震,又冬暖夏凉。历经百年风雨的石墙斑驳有致,每一颗卵石都刻着匠人的指纹,诉说着 “天人合一” 的营建智慧。
如今,这些老房子被改造成 “隐舍” 民宿,在保留原始架构的基础上,以大面积落地窗引入山色云影。晨起推窗,可揽竹影摇曳;入夜听雨,能枕星河入眠,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诗意和解。
二、山水秘境:步步皆景的沉浸式漫游
蟠龙广场是部落的灵气汇聚之处。昂首的青铜龙头喷云吐雾,清泉跌落龙潭激起细碎水花,白玉拱桥横跨溪流,石板栈道穿梭于古树与叠石之间。每当暮色四合,彩光与雾霭交织,恍若误入仙侠剧中的蓬莱仙岛。
拾级而上,石林阁之名取自明代文学家祝世禄诗句,三层楼阁以鹅卵石筑基,登顶可俯瞰群山起伏。壁间 “鲤鱼跃龙门” 浮雕栩栩如生,暗含 “登高致远” 的美好寓意,成为游客打卡的 “风水宝地”。
沿溪而行,食府街展现着烟火与诗意的交融。碾米房的石磨缓缓转动,水车水碓诉说着农桑往事,吊脚楼与绣球楼点缀其间,飘来乌佬粿的清香。临水而建的船形长廊栈道,带着川贵风情,坐在廊下啜茶观鱼,时光都慢了几分。
叠翠园则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京派的雄浑、徽派的雅致、闽派的灵秀在此碰撞,五层楼阁内藏着七个主题展馆:木雕馆的梁柱雕花细腻入微,民俗馆的老织布机与雕花婚床重现岁月记忆,龙馆内 50 余位书画家的作品与砖雕、石雕相映成趣,每一处转角都藏着惊喜。
三、古桥遗韵:榫卯之间的技艺传承
部落内的桥梁堪称 “非遗活态教科书”:
上源桥以 502 根圆木榫卯搭建,竹根扦插固定,未用一钉一铆,桥体稳健如卧龙饮涧,留存着濒临失传的古桥营造技艺;
飞龙桥三级跨河,造型如龙腾云霄,旋转楼梯与悬挑观景台设计精巧,廊桥内的暖阁厅殿可休憩观景,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
状元桥采用浙江木拱单跨工艺,木牛木猫构件严丝合缝,漫步其上,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工匠的智慧脉络。
四、舌尖乡愁:一场跨越千年的风味宴
暮色降临时,龙头宴的烟火气准时升腾。炖鸭子的浓郁、剁椒鱼头的鲜辣、应季时蔬的清甜,在长桌上铺陈开来,最勾魂的当属德兴美食符号 ——乌佬粿。
这道非遗小吃的粉皮以野生山蕨根粉调制(现多以红薯淀粉替代),表皮晶莹如翡翠,内馅裹着豆腐、冬笋、碎肉,蒸制后淋上猪油与酱油,撒一把葱花,入口细腻爽滑,咸鲜中带着草木清香。关于它的传说,一说是因山蕨菜 “乌糯” 谐音得名,一说是战国春申君的发明,无论渊源如何,它早已成为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
酒足饭饱之际,若逢沉浸式实景演出,还能穿越千年,目睹古越文化的风华 —— 舞者衣袂翻飞间,仿佛能看见先民在这片土地上采石筑屋、耕织生息的场景,非遗的温度,就这样悄然融入了山水与烟火之中。
当钢筋水泥的喧嚣让人疲惫,不妨走进这座 “石头部落”,在卵石砌就的巷道里寻踪历史,在古桥流水间聆听岁月,让非遗匠心与山水诗意,治愈所有的奔赴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