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微风带着丝丝凉意拂过柘港乡云湾村,千亩桃园里已是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枝头上挂满了饱满成熟的桃子,粉白相间的果皮在翠绿桃叶的映衬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果农们穿梭在桃林之间,弯腰采摘、抬手装筐、接力搬运,忙碌的身影与沉甸甸的果实交织,勾勒出一幅温馨又充满生机的丰收画卷。
多方发力保增收:抢收 + 拓渠,破解桃子 “存储难题”
“桃子这东西娇贵,储存周期短,一旦熟过了头没及时卖出去,一年的辛苦就可能打水漂。” 云湾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张翔深知果农的顾虑,为了守住果农的 “钱袋子”,工作队从 “采收” 和 “销售” 两端同时发力。
一方面,他们提前制定采收计划,组织果农分片区、分批次有序采摘,根据桃子成熟度灵活调整采收节奏,确保每一颗达到最佳口感的桃子都能及时从枝头摘下,避免因扎堆采摘导致积压变质;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产销对接桥梁 —— 不仅主动联系县城大型超市、水果收购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还通过拍摄桃园丰收短视频、直播采摘场景等方式在网络平台推广,用鲜活的画面吸引消费者关注。
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桃子的销路问题,还意外带动了 “采摘游” 的火热。周边城市的游客看到宣传后,纷纷驱车前来,在桃园里亲手采摘新鲜桃子,体验田园乐趣,为果农额外增加了一笔 “观光收入”。
荒地变身 “桃园”:技术赋能,从 “不会种” 到 “连年丰”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硕果累累的千亩桃园,曾经竟是一片闲置荒地?云湾村的桃产业起步,源于县人民检察院驻村工作队、村 “两委” 与村民的共同探索 —— 为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三方一拍即合,决定开垦荒地种植桃树。
但项目初期,难题便接踵而至:村民们大多缺乏果树种植经验,从选苗、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几乎一窍不通。“刚开始看着桃树苗蔫蔫的,我们心里都没底,生怕种不活、结不出果。” 一位果农回忆道。
为了帮村民攻克技术难关,驻村工作队主动牵线搭桥,多次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员、江西农业大学的果树种植农艺师进村指导。专家们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枝条、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还根据云湾村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定制了专属的桃树管护方案。经过 3 年的持续技术帮扶,村民们不仅掌握了独立管护桃树的技能,桃园还实现了 “连年挂果、逐年增产”,曾经的荒地彻底变成了带动增收的 “金果园”。
桃产业激活乡村经济:200 万产值背后的振兴图景
“今年桃园的产量预计能达到 25 万公斤,按每公斤 8 元的批发价算,总销售额差不多能有 200 万元!” 算起今年的收成,果农们脸上满是笑意。这笔可观的收入,让不少村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 有的翻新了老房子,有的添置了农用机械,还有的计划扩大种植规模。
更重要的是,桃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云湾村的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过去,这片土地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产值低、收益慢;如今,千亩桃园不仅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从日常管护到采摘销售,常年带动数十名村民务工),还带动了周边运输、餐饮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从闲置荒地到丰收桃园,从技术空白到产销两旺,云湾村的桃产业不仅让果农的腰包鼓了起来,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样本 —— 它证明,只要选对产业、找准方法,依托本土资源精准发力,就能让乡村焕发新生,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